孙承秀:30年捐资助学 托举百余孩童“上学梦” DATE: 2024-11-01 09:29:27
“前几天刚和萍萍通完视频电话,上学梦她说毕业找到工作了,孙承就在合肥,秀年搬家要离我近一点。捐资”8月15日,助学孙承秀一脸笑意地打开手机,托举给记者看着她和“干闺女”们的百余聊天记录,萍萍(化名),孩童只是上学梦其中之一。孙承秀刚刚获得2023年第一季度“合肥好人”,孙承她是秀年从河南远赴合肥创业的铁娘子,也是捐资上百个贫困儿童口中的“孙妈妈”。
因为自己淋过雨,助学 所以想为孩子们撑把伞
每年寒暑假,托举正是百余孩子们放松的时候,然而在合肥的孙承秀却要为远在乡村的孩童们忙碌起来——联系公益机构探望需要帮助的孩子、确定新资助的学生名单,逐一准备好需要的学费……这已经是她保持了30年的“仪式”。
而要追溯起这一“仪式”的由来,还要回到30年前。
孙承秀今年已经55岁。上世纪90年代初,她从老家河南固始县来到合肥念书,毕业后留在合肥打拼着自己的美容医疗事业。1993年春节,她回乡过年,正好碰上同村的老人出殡,留下一个父母双亡的小孙女。
“出殡的乡亲们排成一条长队,队伍最前面却走着一个瘦瘦的小女孩,穿着旧损脏污的衣服,看到她我一下就揪起了心。”孙承秀说,幼时因为家境贫困,她在14岁之前没有穿过一双新鞋子,靠着自己拼命读书才走出了小村子。看到穿衣破旧的小女孩,她就像是看到了曾经的自己。
“那她接下来该怎么办呢?有人管她吗?”孙承秀急切地想从母亲这里知道女孩的后续安排。“可能被别的亲戚领养或者就去福利院了吧。”问到这里,孙承秀当即做出了决定,她要帮助这个女孩。
当时她才毕业打拼没两年,积蓄微薄,仍东拼西凑给女孩送去了150元,又买了几件新衣服为女孩穿上。离开老家后,她拜托母亲常常去探望,不时寄些衣物和学习用品。当时的孙承秀没有想到,她的一时善举,牵系住与女孩几十年的缘分,至今彼此还保持着密切联系。
“她现在有了自己的家庭,生了小宝贝,每年我过年回乡,她都要来我家拜个年。”孙承秀说,在呵护女孩的成长过程中,她也感受到了“获得感”。从此,她开始特地留意贫困儿童的信息,走上了捐资助学的“公益之路”。
护航成长也呵护自尊
30年来,孙承秀先后资助了近600名贫困儿童。其中最让她惦念的,是一个叫萍萍的女孩。
2015年9月,孙承秀参加肥西县的一场助学活动,刚到现场就被一个女孩紧紧拉住:“妈妈我想继续念书!可以让我读完初三吗?”看着女孩渴求的眼神,孙承秀深受触动。
“当时我就跟她说,只要她好好学习,她读到什么学历我就供到什么时候。”这个女孩就是萍萍。孙承秀告诉记者,萍萍的母亲是残障人士,父亲患有癫痫,生活举步维艰。但好在萍萍是个好学努力的孩子,成绩一直名列前茅。
“我每年都资助她学费、生活费,但她还不肯‘白收’,知道我在创业,每年假期非要来帮我打打下手。”孙承秀说,萍萍独立自强,她也想呵护孩子的自尊,便每年暑假都把萍萍接来,留在自己开的美容机构里看看店、整理店铺。
一来二往,孙承秀对萍萍的感情愈发深厚,她直言,萍萍就是她第二个女儿。每年过年,她都会把萍萍一家接到合肥,两个家庭变成了“一大家子”。
孙承秀持续资助了萍萍8年。今年,萍萍顺利毕业,并在合肥成功就业。为了离她的“孙妈妈”近一点,萍萍特地租房在孙承秀附近。
今年2月,孙承秀又为150名留守儿童送去爱心物资和学费。这个暑假,她也正在对接公益机构,准备再资助一批孩子。30年来,她的“助学足迹”走遍了河南和安徽,固始县、罗山县、淮滨县、霍山县、肥西县……都有她的“爱心印记”。
是孩子们的“妈妈”,也是老人们的“女儿”
孙承秀投身公益30年,不仅是贫困学子口中的“爱心妈妈”,也是孤寡老人口中的“贴心闺女”。
“准备米油,买换季衣服和鞋子,给李叔叔带爱吃的桃酥,张阿姨说被褥有点单薄了……”孙承秀的手机里有一份经常更新的文档,这是她惦记着孤寡老人们的“备忘录”。她说,平日里,她想到老人们需要什么就会随手记下来,等到下次再去探望时,就不会忘记老人们的“叮嘱”。
孙承秀现在已爱心“承包”了庐江等地的8家敬老院,每逢闲暇就会前去探望,陪老人们吃饺子、唠嗑,为老人们剪发、按摩。
捐资助学,某种程度上是孙承秀对自己贫苦童年的“弥补”;而关爱孤寡,是她母亲言传身教的善良。
孙承秀说,儿时家庭贫苦,但她的母亲还是经常帮助村里的老人。比如帮邻居老人挑水,到同村的孤寡老人家里收拾卫生。年少的孙承秀将一切都看在眼里,也经常给母亲“搭把手”。成年后,她有余力帮助他人,便开始延续母亲的善举。
“每次去探望他们都特别开心,不舍得你走。”孙承秀说,最近打算去看望淮滨县养老院的两位孤寡老人,他们都把她看成自己的亲闺女。“有位老人今年已经96岁了,最近还生了病,我要抓紧去看看有什么能帮上忙的。”(记者 刘小容/文 吴翰林/图 实习生 张若雨 徐舒洁)